又有惊人之笔 看TCL出售盈利资产的启示

2005-12-21 09:59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张炜

TCL集团的战略性出售是企业运作更成熟与理性的表现,表明其开始由机会牵引型向战略牵引型转型,即根据自身战略定位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 李东生又有惊人之笔,TCL集团旗下的国际电工与智能楼宇两公司以16.9亿元的高价被出售。这不禁使外界想起3年前TCL拿下施耐德的跨国并购之作,只不过,此番交易开启了卖出的先例,之前则皆为买入。

应该说,李东生狠狠赚了一笔。截至2004年底,TCL国际电工的资产总额为2.7亿元,净资产为1.37亿元,而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资产总额降至2.27亿元,净资产也降至1.28亿元,按净资产计,TCL此次卖出的14.57亿元价格溢价了13.29亿元。智能楼宇公司今年第三季度末的资产总额仅有5052万元,净资产也仅2028万元,按净资产计算,TCL的此项交易获利1.17亿元。以溢价10倍左右卖资产,而且出售对象是境外公司,恐怕国内企业很少有这样的大手笔。李东生称其“靓女先嫁”,因为这两家子公司是目前巨亏TCL集团中的盈利资产。

且不说法国企业为何敢于高溢价收购,就李东生而言,其得意之笔不止于高价出售资产赚取巨额差价。TCL集团今年前三季亏损11.39亿元,两笔资产出售将使其扭亏形势突然变得明朗。真正的可贵之处,实际更在于出售资产赚取差价之外。TCL集团的勇于放弃,在国内上市公司中并不多见。家电企业同样乐于扩张,而鲜见李东生那样的“靓女先嫁”之作。有评论称赞,TCL集团的战略性出售是企业运作更成熟与理性的表现,表明其开始由机会牵引型向战略牵引型转型,即根据自身战略定位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至今是国内企业难以达到的境界。从国内上市公司的投融资行为中,可发现“投资饥渴症”是一种通病。企业决策者往往对市场盲目乐观,凭“直觉”轻率作出重大投资决策。有时虽知市场竞争激烈,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用股东的投资及社会资源进行豪赌。经济学家早就指出“投资饥渴症”的不良后果,但不少企业决策者还是偏爱扩张,从传统行业做到新经济领域,信奉“东边不亮西边亮”。 对企业决策者而言,机会牵引型比战略牵引型更受到青睐。只要市场出现投资热门,各行各业的资本就会蜂蛹而至。另有一些企业决策者坚定要做大,跨行业投资似乎更能体现实力,规模成为满足其个人欲望的衡量标准。正因为“投资饥渴症”严重,投资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存在严重问题。

对TCL集团来说,出售国际电工与智能楼宇两公司,使其更明确以3C为目标。上月,TCL集团变更2.4G无绳电话、兼并收购等9.45亿元募集资金的用途。加上这次出售资产得到的资金,TCL集团称将会全部投入到“核心业务”之中。所谓“核心业务”,是指3C产品的融合。收缩战线等于把拳头捏紧,再出手时能够更有力。仅把资金集中用于“核心业务”一项,就可使TCL集团节约大笔财务费用。如今,康佳创维海尔长虹家电巨头纷纷直指3C产业。在家电巨头最后的对决中,仅有亮剑的勇气还不够,需要的是实力。相对勇于放弃非“核心业务”的TCL集团来说,产业过于多样化或产业链条拉得过长的同行很可能“气喘虚虚”,甚至出现资金链危机。3C产业竞争是家电巨头的对决,任何细节都不应忽视,小问题也可能导致大企业“翻船”。

显然,TCL集团出售盈利资产的不寻常之举,值得那些还乐于跨行业扩张的家电企业深思。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