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查:群体性质量事件让深圳彩电业蒙羞

2010-08-17 17:33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4家涉事企业讳莫如深 拒不回应自查与整改情况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今年第二批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显示,37批次彩色电视机产品中有7批次不合格,其中5批次为深圳企业生产。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是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彩电制造基地,此番曝出如此集中的质量事件,让消费者和业内人士大跌眼镜。

本次抽查中,深圳市康冠技术有限公司、惠科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康道电子有限公司、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万德福电器厂均各有1批次液晶彩电不合格,康道公司另有1批次CRT彩电不合格,所抽检产品都是今年三四月份生产,不合格项目涉及声频率响应范围、有用平均亮度、防触电的结构、电源端骚扰电压等。据了解,这几家公司不仅生产规模较大,而且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有消费者表示,没想到知名企业的产品也这么不靠谱。

在流通消费领域,彩电产品的质量问题也层出不穷。2009年,国家工商总局和工信部针对平板电视开展联合市场监督抽查,共抽检了18家企业50个型号的平板电视商品,总体合格率仅为76%,其中液晶电视合格率只有74%,产品质量和标识规范问题都比较突出。

另据中国电子商会公布的《中国平板电视城市消费者满意度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平板电视故障率已从2006年的5.4%上升至2008年的10.4%,其中液晶电视屏幕或图像问题已占到52.3%。从中不难发现,液晶电视绝大多数质量问题出现在显示屏上,而显示屏的成本能占到液晶电视整机的65%左右。

其实,纵观近年来的平板电视市场,“竖线门”、“软件门”、“触电门”、“黑屏”、“蓝屏”、“自燃”、“爆炸”等字眼频繁出现,质量问题让彩电从耐用品沦落为“快速消费品”,远远无法达到厂家普遍宣称的6万小时产品寿命。而保质期内产品故障发生率高居不下,也无法达到《数字电视显示器通用规则》中要求的15000小时平均故障间隔工作时间,缺乏可靠保障的产品质量已极大挫伤了消费信心。

深圳某著名彩电集团负责人表示,这次产品质量事件,虽然只发生在少数几家企业身上,但足以令全行业蒙羞,也警醒其他企业时刻绷紧质量弦,认真反思。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认为,平板电视制造企业不仅仅要在售后服务上下功夫,更要在产品生产的源头保证品质,平板电视上下游企业从设计、生产各个环节实施严格的产品可靠性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产品质量问题。

据奥维咨询(AVC)数据显示,2010年1季度,中国彩电市场零售量规模达1104万台,销售额达430亿元,零售量同比增幅44%。其中,液晶电视产品作为彩电市场的主力军,零售量规模为865万台,占彩电整体零售量比重的78.3%,同比增长99%。目前,包括深圳在内的珠三角区域平板电视机产量占到全国的40%以上。

业内人士却指出,近年来,家电行业的运营成本不断增加,经营毛利率在不断下降,家电行业出现了恶性竞争。在微利时代,一些企业的产品质量则难以保证。尤其是许多贴牌的产品,或者刚开始由出口转战主打国内市场的厂家,对质量的重视和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管理措施,导致产品存在安全和质量隐患。

针对深圳4家彩电企业同时涉及产品质量事件,近日,记者多次试图联系采访涉事企业,但均未得到回复,而是以种种理由为借口,厂家选择沉默、回避态度。然而,我们仍要追问:企业作为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出现问题之后究竟有没有自觉查找原因?整改的措施是什么?如何保障今后的产品质量?这也是众多消费者的疑问,本报将予以继续关注。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