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器电子污染控制:企业将可自主认证

2012-06-06 10:05 来源:中国家电网王德祥

6月5日,是第41个“世界环境日”。25天后,由财政部、环保部、发改委、工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制定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将开始执行。生产、流通体系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及进口商将为每台生产/进口的产品缴纳7-13元的费用,而环保体系的指定拆解处理企业在完全拆解一台产品后,将获得35-85元的补贴。

我国是电器电子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但相关行业多年来的高速发展也产生了大量的废弃产品。据中国家电院数据,2011年我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理论报废总量达6952.02万台,其中,电视机2753.67万台,电冰箱761.1万台,房间空调器154.58万台,微型计算机2068.76万台。

上述产品在2011年的以旧换新政策引导下,88%的产品回收到正规处理企业中,但依然有接近千万的电子垃圾产品流入作坊式“企业”的粗放式拆解中,成为引爆环保问题的不定时炸弹。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高振杰处长表示,虽然我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行业开始了作坊式向产业化的转型,但是很多地方依然达不到环保标准,基础弱、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偏低、对国外的先进技术依赖度高等因素依然在制约着行业的发展。

基金促进废弃处理正规化 小作坊无法杜绝

业内人士称,在现有的国情下,基金是推动行业正规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基金出台之前,国家相关部委曾针对回收处理企业进行了过长期的调研。中国家电协会参与了此次调研,并对基金应该补贴在拆解环节还是流通环节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在以旧换新政策的刺激下,即使没有财政补贴,相关企业依然存有较大利润空间。以白色家电为例,空调、冰箱等产品含有较多的铜质等材料,在保障货源的情况下,存有较大的可挖掘利润空间。

而且即使是有基金的补贴,长期以来盛行的小作坊、小商贩也无法杜绝。

清华大学教授向东比喻称,在自然界,绝大部分废弃物的分解是微小的细菌完成的。放之家电领域也是如此。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回收,关键是如何形成成熟的市场竞争机制,让小商小贩这种广泛存在的渠道所收到的产品能够流通到正规的拆解企业和组织。

生产环节除缴纳基金外还将承担更多责任

这就体现出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大罚责力度的重要性。

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高级商务专员于治濮说,监管在国外是没有的,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于电器电子产品的污染控制主要依靠诚信体系,而由于我国当前的社会诚信体系还不完善,生产和流通的环节就应该共同肩负起这个责任。

对于这一建议,高振杰表示,工信部等相关部委已经在尝试,未来将采取多种方式监管控制电器电子产品的污染。

2006年制定、2007年实施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第十九条指出,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法对纳入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重点管理目录的电子信息产品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高振杰说,工信部等部委未来将在强制认证的基础上,发展多种途径,尝试全面推进通过第三方认证机构和实验室等方式的自愿认证,以及企业的自我评估、自我申明的自行认证等认证方式。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