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老化夺人命 给空调外机绑上“安全链”

2012-07-14 14:11 来源:新民晚报

上周,一名空调维修工因为空调外机架老化不幸殒命,引起市民对社区风险源的广泛关注。社区还有多少”风险源“被视而不见?在法律法规抑制风险发生,惩戒事故肇事者之外,社区居民自治又该如何主动防范防治风险?

居民自治防范风险

2010年初,市人大代表、长宁区天山街道天山三村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张雅玉就向市人代会提交《关于空调室外挂机消除隐患的建议》的书面意见。她提出,拆除空调外机架“安全炸弹”,亟需借助“安全告知、隐患发现、专业维修”3个环节编织“安全链”;其实,这样的“安全链”适用于社区所有安全风险的发现和防范。

前些年,申城也曾发生因为居民“高空抛物”夺人性命的意外事故。依据2010年7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如果无法确定高空抛物的肇事者,这栋楼的居民都要承担共同赔偿责任。来自市高院的统计数据显示,本市已依据侵权责任法判决91起案件,其中物件脱落坠落损害责任纠纷19件,不明抛掷物坠落纠纷3起。“但要消除高空抛物,关键还在于居民自我教育,摒弃陋习。”张雅玉说,及时的发现机制对保障社区安全,十分有效,自2010年起,天山三村就通过安全志愿者巡查,发现了3起空调外机架安全隐患,及时通知业主,排除了隐患;而对那些高空抛物居民,志愿者上门劝说,绝大多数人都会知错改错。

“法律惩戒是最后的警示教育,而来自社区的居民自治,才是营造安全家园的关键。”张雅玉说。

早日普及社区风险地图

如果有一张社区风险地图,明白标注社区风险源,让居民少一点木知木觉,多一点警醒预防,事故发生率自然也就降低了。

来自市民政减灾中心的信息显示,今年本市将在杨浦区、徐汇区、松江区全面推进“社区风险评估示范点”创建,“十二五”期间本市将建立200个社区风险评估示范点,以此带动全市各街镇开展风险评估活动。

“社区风险地图”究竟如何勘测、绘制?2009年市民政局和复旦大学合作建立了“社区风险评估数据模型”,去年在虹口、杨浦、浦东、金山、普陀选择了5个不同类型的小区试点社区风险评估。5个类型的小区涉及老公房、新建商品住宅小区、新老建筑混合小区、工业区内的生活小区等;每个小区选择20位居民,依据“社区风险评估数据模型”绘制小区风险地图,为各个“风险源”评定“高、中、低”等级,并提出防范建议,以此提升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灾害应对能力,实现灾害管理工作的“关口前移”。

今年,本市将在杨浦区、徐汇区、松江区全面推进“社区风险评估示范点”创建,绘制以街道为单位的大社区风险地图,预计年底可实现社区风险地图在这三个区的全区覆盖。同时,本市还计划建立全市社区风险评估体系,实现风险综合信息的互通共享,以此为预防规划和应对策略的技术支撑。有了风险地图和GIS,到了台风汛期,哪些社区是最易遭受袭击的“脆弱点”,就会一目了然,以便政府职能部门和社区事先做好公共安全预案。

“早日普及风险地图,关键还在居民参与。居民参与度越高,知晓度也越高,这张地图能发挥的实际效用越就越大。”张雅玉说,保障社区安全,不能靠政府大包大揽,应当依托专业社会组织发动、带领居民及时发现、准确评估、有效防范社区风险。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