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钢材、有色、煤炭等综述:回到原点?

2013-02-04 17:40 来源:钢企网

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宏观环境整体趋紧,外围经济疲弱对出口市场造成较大冲击,国内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力度加大,使得房地产的投资下滑。工业增加值、工业企业利润、流通企业效益、社会用电量需求及采购经理人指数全面回落,经济增速明显减缓。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中央提出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以缓解外需萎缩和经济下行的不利影响。

2012年第四季度,市场需求持续回升,反映出宏观经济企稳基础进一步巩固、温和回升迹象显现。从2012年全年来看,由于需求增长减缓,市场价格基本呈持续下行走势。2012年1~12月份,生产资料市场综合平均价格,累计比2011年同期下降5.62%,比2012年年初下降1.5%。从走势上看,2012年全年曾出现两个回升阶段,分别是2012年2~4月份的环比依次回升0.8%、0.6%和0.4%,和2012年9~10月份的环比依次回升0.15%和0.74%,但因回升幅度较小,持续时间较为短暂,最终未能扭转2012年全年价格的低迷态势。回顾2012年生产资料市场的价格走势,不难发现,不管是钢材市场还是煤炭、建材市场,这些大宗商品价格都回到了2012年年初的水平,有的甚至跌破了2012年年初的价格水平。

以下为各主要生产资料品种价格走势综述:

钢材价格

012年,国内钢铁行业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低需求、低价位、低效益和去库存。受国内外经济下行的影响,钢材需求明显放缓,产能过剩问题不断凸显,钢材价格大幅下跌,企业效益显著下滑,行业运行遇到较大困难。2012年全年市场价格走势总体表现为:2012年第一季度震荡上涨,2012年4月份冲高回落,钢材价格在2012年4月初达到2012年年内高点后连续5个月持续下跌,2012年9月初触底反弹并大幅回升,2012年11月中旬小幅调整,2012年12月中下旬震荡回升。

国内钢材市场需求持续低迷,钢材及其原燃料市场均呈现低价位运行态势。探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外贸出口增速大幅下降,导致工业行业增长明显减速。二是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对钢材需求拉动较强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基础建设投资均呈低增长态势,对钢材需求的拉动作用减弱。三是钢厂同质化竞争严重。一方面,国内钢铁产能全面过剩,钢厂产品同质化严重;另一方面,国内钢厂营销策略同质化严重,事后定价和降价促销等营销手段被广为采用。四是去库存化进一步加剧了国内钢材市场的供求矛盾。一方面,下游用户大幅降低包括钢材在内的原料库存;另一方面,钢贸流通企业受制于资金紧张等因素不得不大幅降低周转库存。

从整体来看,流通环节钢材价格指数只在2012年3~4月份和2012年10~11月份出现过两次短暂的环比回升,2012年其他时段均处于环比持续下滑的走势。2012年全年累计比2011年同期下降13.39%,累计比2012年年初下降6.41%。到2012年年末监测的主要品种价格全部跌破2012年年初的水平。其中,重轨、型材、线材、中板和无缝钢管的价格累计比2011年同期分别下跌2.1%、12.9%、16.29%、15.14%和10.46%;累计比2012年年初分别下降1.02%、6.93%、9.22%、4.94%和4.54%。

2013年,国内钢铁资源供应量继续增长,铁矿石、焦炭等原燃料价格将维持稳定或有小幅回升,下游行业将稳定增长,国内钢材市场需求有望稳中有升;资金面相对宽松,资金紧张态势有望缓解;当前国内钢材市场价格依然处于底部区域,考虑到成本支撑因素,钢材价格进一步下跌空间有限,预计2013年国内钢材市场价格将呈底部震荡趋势。

有色金属价格

回顾2012年有色金属的价格走势不难发现,其2012年全年走势呈弱势走低的态势,市场价格上涨主要集中在2012年1月份,2012年2~4月份市场则主要表现出高位震荡的局面,支撑金属价格走高的除了欧债风险2012年1~2月份相对较小以外,更主要的因素是美国经济的稳步复苏。这个全球最大经济体的良好表现,给市场信心带来较大的提振。但是好景不长,美国经济在2012年4月份之后,便习惯性地进入了夏季衰退。进入2012年5月份之后,金属价格便全面下跌,2012年第二季度集体滑坡并回吐2012年第一季度几乎全部涨幅。以LME锡为例,2012年第二季度的跌幅逾17%;铜、铝的价格跌幅也在10%左右;而国内市场,除了现货铝的价格一直处在震荡盘整阶段外,其他基本金属价格的跌幅则均在5%~13%。2012年第三季度,美国QE3逐步登场,有色金属价格反弹高低各有不同;2012年第四季度有色金属市场开始有回暖迹象,自低位缓慢上升,不过因为金属市场下游终端需求始终未能彻底好转,这使得其价格上行仍显动力不足。

在我国经济增速趋缓的大背景下,重金属污染与行业整顿、中外稀土纷争的暴发、国际贸易保护壁垒等等都令我国的有色金属企业变得步履艰难。从2012年全年来看,有色金属市场综合平均价格累计比2011年同期下降10.82%,累计比2012年年初小幅上涨0.23%。分品种来看,金融属性最强的金属铜在2012年的大部分时间均呈下滑态势,2012年年初小幅上扬,随后的2012年第二季度则在下跌通道之中徘徊,而随着国内外经济的缓慢复苏,2012年下半年,铜价格开始呈现探底回升之势,且在2012年9月份上冲至2012年年初高位,但是由于下游消费的持久疲软,其基本面始终未见好转迹象,在2012年年末再次呈现回落势头。铜价2012年全年累计比2011年同期下降13.61%,累计比2012年年初上涨2.8%。其他品种,铝、铅和锌在2012年的价格走势相对较为平稳,其在整体趋势上随大势,2012年上半年自2012年年初的高位一路震荡下滑,在跌入各自低点后,2012年下半年开始小幅回升。其中,铝2012年全年累计同比下降7.25%,累计比2012年年初下降2.68%;铅累计同比下降6.67%,累计比2012年年初上涨0.41%;锌累计同比下降10.96%,累计比2012年年初上涨3.01%。

供需矛盾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有色金属行业,其产能不断释放,而下游消费需求却始终不见起色,如此就使得金属市场一直面临着供应过剩的问题。以铝为例,2012年以来,虽然铝价低迷,但除了个别铝厂的正常检修,国内铝厂并未有大规模减产的消息,原铝产量不减反增,西北地区和贵州都吸引了大量的铝企前往投资建厂,伴随着西部电解铝项目的纷纷投产,东部电解铝企业并没有退出市场的意愿,产能过剩问题反而愈加严重。在下游需求不旺及铝库存高涨的背景下,铝产量的增加无疑加剧了国内铝市场的供给压力。

2013年,在各国货币宽松政策刺激下,国际市场有色金属价格将继续呈现震荡格局,但价格走向可能好于2012年。国内方面,家电下乡政策退出、部分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压力等因素,都将对2013年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形成制约。

随着新增产能陆续投产,预计2013年铜矿产量将继续快速增长,但国内消费方面仍很难有起色,预计2013年铜价整体维持宽幅震荡的格局,甚至有下行的可能。2013年,电解铝市场仍将供大于求,房地产行业调控依旧,下游行业好转程度有限,预计铝价仍将维持弱势震荡格局。

煤炭价格

连续十年繁荣的煤炭行业在2012年形势急转直下,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煤价2012年全年基本保持下行走势,个别时段甚至出现雪崩式下跌。秦皇岛动力煤价格从2012年年初的790元/吨狂跌到2012年年末的620元/吨,2012年全年下跌了170元/吨,跌幅近22%。首先,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国内的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电力、钢铁、化工、水泥建材等行业下游需求不旺致使国内煤炭流通各环节的库存压力沉重。其次,2012年水电大发,2012年1~11月份累计水力发电量为7077.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7%;而火电累计发电量为43843.3亿千瓦时,同比仅增长0.1%。特别是在2012年7月份至2012年10月份的水电高峰期,电煤价格受到的冲击尤其巨大。同时,全球经济形势严峻直接影响国际煤炭需求,页岩气等新能源崛起也对燃煤产生挤压效应,国际煤价暴跌,进口煤炭大量倾销国内市场,也在很大程度上牵制了国内煤炭市场价格的走势。

从2012年全年来看,煤炭市场综合平均价格累计同比下降13.48%,累计比2012年年初下降12.23%。其中,烟煤、无烟煤累计同比分别下降13.83%和12.17%,累计比2012年年初分别下降12.43%和11.46%。

2013年,煤炭市场整体形势仍不容乐观:一方面,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加大,煤炭等资源消耗率将下降;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可能温和复苏,并不会高速增长,相关下游需求转暖尚需时日,煤炭需求仍将受压;最后,煤矿企业仍处于产能释放期,产煤大省资源整合完毕带来产能集中释放,市场供给仍将充足,加之进口冲击,预计煤炭市场整体仍将维持供需宽松的局面,市场价格很难出现大幅上涨的行情。

2013年,中央对于房地产的调控政策主基调不会放松,限购限贷的两大核心政策手段不会出现根本变化,将继续抑投资、保刚需,加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管理。从而使得钢铁、有色等相关行业增长环境仍将堪忧。而钢材、水泥、平板玻璃等部分产能过剩的行业仍将面临较大的“去产能化”压力。但是,2013年我国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有望实现较快增长,从而拉动相关行业的需求向好。并且美元贬值以及多国的量化宽松政策所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也会从输入性角度对我国生产资料市场价格产生影响。从整体来看,2013年我国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总体将走出稳中比2012年小幅上涨的态势。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