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彤:谈深圳音响展之创办初衷与意义

2019-08-12 16:20 来源:慧聪家电网

慧聪家电网由中国电子音响行业协会指导,深圳市音响行业协会主办,声学楼论坛协办的2019深圳国际音响展览会(以下简称深圳音响展),将于9月20日-22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这是深圳音响展的首次举办,意义非凡,声学楼就此专访了深圳市音响协会会长刘晓彤先生。

声学楼:刘会长作为音响行业的资深人士,对国内音响行业发展有何看法?

刘晓彤:中国的音响行业在行业细分中,是比较小的一个行业,但却有3000多亿人民币的工业总产值,其中有大概2000亿左右是全部出口的。这一出口量(含电商渠道),是音箱、耳机、电子琴、喇叭等等成品,据行业数据分析,大概占到全球的2/3左右。如果将零部件也算进去的话,出口量至少占全球的80%,也就是说中国音频制造行业已经控制了全球80%以上的产品份额。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音响行业在制造业中也是挺重要的类别。

声学楼:提起音响,大多消费者往往想起国外品牌,对国内音响高达80%以上的全球产品份额并没有明显的感知,为什么产生这种情况呢?

刘晓彤:因为相当大一部分产品都是为国外品牌代工。许多人不了解音响行业,便造成这样一个冲突:国内音响行业的产出在全球占比如此之大,但人们想到的音响品牌许多却是国外的,以至于对音响行业的实力感知较少。其实,国外这些品牌的产品大都是在中国生产的,不过这些产品的知识产权不属于中国,所以产品的原始研发和设计也不属于中国。

声学楼:其实,中国品牌音响制造实力雄厚,但为何中国音响品牌知名度不及国外品牌?

刘晓彤:国外自1876年有了扬声器专利,音响行业到了20世纪初开始工业化,到了大概20世纪30-50年代,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音响品牌在欧美诞生,并不断深入到日常生活中。那个时候,国内正处抗战时期,中国几乎完全没有这一行业。在欧美音响品牌发展之时,我们国家则是远远落后。

我们的起步比较晚,建国后成立了属于电子工业部的大型营的电声企业,当时有“天南海北”之说,即天津电声厂、南京电声厂、上海飞乐(中国第一支上市股票)、北京797,这几家是比较出名的,从元器件做起,然后是扬声器、麦克风等等,在中国市场存在一段时间。如今,我们已经找不到一些公司和产品了。许多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已经不在了,这就造成了一个断层。

到了1996年、1997年,国内乃至全球都刮起音响产品流行旋风,主要是由于VCD进入到家庭,每个家庭就像有了一套家庭影院,可以在家里看电影。彼时,中国音响行业一片火爆,出现了很多品牌,包括现在仍留存并盈利的音响品牌,例如爱浪、惠威、CAV、漫步者,都是在那一波浪潮中成长起来的。后来市场饱和,大家对这些产品的关注度和热度降低,很多品牌随即消失。

21世纪以后,国内音响厂家大多为国外代工,国内音响品牌处于失声状态。虽然我国每年的音响产值和出口量基本保持增长,但实际上都不是以品牌的形式增长的。

声学楼:以前憾失了一些发展机会,随着近些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音响行业有无可喜变化?您对这些变化怎么看?

刘晓彤:近几年,互联网巨头,比如谷歌、亚马逊、百度、阿里巴巴等,想方设法开拓手机之外的互联网流量入口,对音响产品格外关注。他们的介入,给音响行业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让音响产品再次火热起来。国内自主制造音响企业,以及为国内外品牌代工的厂商,也投入到这个领域去生产新产品。

这也产生一些现象:第一,互联网公司投入到智能音响领域的技术人员,大多是之前做手机、电脑、平板,甚至做游戏的,对音响行业及供应链不熟悉。第二,行业内的新厂家对客户、技术方案、方案芯片也不够熟悉。这些“新手”需要对音响行业有深度的认识,对元器件、组装技术、物料材质、代工厂家、供应商、客户,乃至供应链有深入的了解认知。

基于此,新的需求产生了,正如客户需要找供应商,供应商也需要找客户,大家正深度需要彼此。

声学楼:确实,当前音响行业产业链上的每一成员都深度需要彼此,有无有效的渠道或者平台满足这一需求呢?

刘晓彤:我印象中二三十年前,有这样一个展会。但音响行业已经沉寂多年,近些年基本上没有为了音响产业链而做,且能把产业链串起来的平台、展会或活动。这种情况下,非常有必要整合一下我们的产业链,并为音响行业打造一个平台,让大家可以一站式找到想要的技术、方案、设备,以及供应商、海内外客户。

因为没有这个展会,国内的音响供应链企业和品牌远赴到美国去参加CES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到德国参加慕尼黑音响展。像电子产品展,主题不明确,混合了各种各样的产品,寻找供应商和客户的效率没有那么高。

如果国内有这样的展览,那大家在家门口便能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找到想要的东西。这其实是我们深圳市音响协会创办深圳音响展的一个初衷,打造一站式服务的平台,有效连接音响行业供应链,让大家高效率、低成本地各取所需。

声学楼:通过深圳音响展连接和服务产业链,让大家各取所需,是非常棒的做法,是否还有其他考量呢?

刘晓彤:在过去的3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国家现代工业化是从以出口加工为起点的,产生了大量企业,训练出大量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也产生了非常多的产能,乃至剩余产能。做代工,赚取的是非常微薄的加工费,可能一台音箱只有十元人民币的加工费,高额利润被品牌方及其渠道拿走。

所以我们鼓励更多的企业打造和输出自己的品牌及知识产权,获得更高利润的同时也让品牌更活力和“长寿”。像我们的水电站、高速公路、高铁,我们先把它输出去,后来又把海尔海信等国产白色家电输出去,现在轮到我们把国产品牌的音箱、耳机等输出去。

事实上,现在国内已有企业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比如Anker,从做电源充电宝做起,现在已经成为美国市场此类产品中最大的品牌。它后来也投入到音响行业,并做得非常成功,在亚马逊上名列前茅。另外一个耳机品牌OneMore(万魔)也做得非常成功,在各价位区间都经常成为国外非常热门的品牌。这些企业给国内企业树立了很好的典范,相信我们也可以做得到并成功。

不管是可持续的代工,还是自主知识产权,或者是要把自己品牌做成流芳百世的品牌,我们想通过深圳音响展鼓励大家向这一方向努力。

声学楼:深圳音响展是面向专业音响还是民用音响呢?和国内其他音响展有何区别?请刘会长系统地介绍一下。

刘晓彤:现在国内的音响展,大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民用的Hi-Fi产品为主,比如广州国际音响唱片展、广州国际高级音响展、北京国际音乐音响展等。另一类是专业音响展,广州有两个,北京上海都有。实际上专业类音响产品,国内产值大概有12亿美金,出口只有2.4亿美金。反观民用音响,2017年的数据显示,便携式蓝牙音响、智能音响等这些多媒体音响一年出口便有68亿美金左右,耳机一年出口70亿美金,民用音响的产值和规模远远大于专业音响。

但是专业音响大概每年有几十万平方米的展会,单单广州两个专业音响展加起来已达20多万平方米。然而,民用消费类的电子音响产品的却没有一个展览。这次深圳音响展,便是主打民用消费类音响产品,涵盖部分专业类音响产品。重点整合消费类音响产业链,让海内外客户在一日展馆参观后,可以找到从技术到产品,从材料到成品,从芯片到方案,从制造设备到测试仪器等等所需要的所有元素。供应商在家门口即可会面全球买家,而无需远渡重洋。同时营造消费氛围,让新的消费者可以比较新旧不同产品的效果体验,做出最正确的消费决定。

声学楼:中国音响行业非常需要致力连接产业链的深圳音响展,但该展有点“姗姗来迟”,是因为某些原因吗?

刘晓彤:借此机会,特别说明下这个情况。我们非常重视这个展会,不想将它设立在偏远之地,深圳是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最大的研发生产基地,走在智能音响行业前沿,选择这里举办展会,对音响行业助益良多。众所周知,深圳会展中心场地十分紧俏,我们争取许久,终于拿到排期,如今得以与大家见面。

目前,深圳音响展已有10+专业媒体支持,200+展商产品展示,36+行业专家主题发言,600+音响企业代表参与,100+产业链核心技术参会,2000+音响技术工程师参与,30%核心音响企业技术参会。诚挚欢迎音响行业朋友关注和参展,可联系杨先生13923455488,王先生13249445288,谢谢。

深圳市音响行业协会:

2017年3月20日,深圳市音响行业协会(简称“深音协”),在历经2年多的时间进行筹备和成立准备工作后,获深圳市政府相关部门批准正式成立(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51440300MJL1770060)。深音协的成立将规范行业秩序、引导带动整个行业创新意识、推动行业的新趋势。

深音协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之间桥梁与纽带作用,未来会在行业开展重大课题研究,为政府提供决策和支持;学习和研究经济特征,进一步引导深圳音响行业企业拓开新兴市场;组织多种会展、培训活动,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加强海内外交流与合作,提升深圳音响行业内外影响力,帮助企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加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品牌化发展。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