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机制挪活“红心”电熨斗

2004-03-29 13:20 来源:新民晚报

杨高中路2108号,“红心”电熨斗的新家。7个月前,这家身缠重债的企业“心跳”微弱、在生死线上挣扎,改制后仅4个月,就赚得利润340万元。人还是原来那些人,品牌还是红心这个老牌子,技术、设备等等也几乎都没变化,就因为体制和机制之变,搭就了向“红心”输血的主动脉,让它重又欢快地搏动起来。


小车卖了开销大减


红心牌电熨斗曾是上海工业一张响当当的“名片”,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畅销,10年前全国市场占有率高达48%。后因“拉郎配”,家大并未业大,与外企合资又出现失误,负债1亿多元。最终,去年8月上海电气集团将其整体出让给民营企业浙江华裕集团,转制带来了转机。


华裕集团收购“红心”,一分一厘都要民企老总自掏腰包,企业的成本管理真正“强硬”起来了。整合初期,半夜三更老总都会到工厂查看。工厂原有的4辆小轿车卖掉3辆,19辆运输车减至5辆。职工的班车也取消了,按月给每人发40元车贴。室内温度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才可以开空调,连领办公纸,老总也要过问……这么一“紧”,企业每月开销费用从近7万元下降到1万元。


“人情”少了经理好当


从国企转换到民企,“红心”员工减了四分之三,之后又分流了近百人。现任“红心”总经理是原厂长朱荣华,他和4名经营骨干一起被留下。国企、民企,在许多管理制度上,朱荣华并不觉得有什么不一样,但执行的力度大不一样。让员工分流,在当初企业困难到工资发不出来时,厂长也想做,但拉不下脸来做,也怕砸掉饭碗的职工跟到家去“讨”饭吃。


无需顾及人情,一切严格按制度照章办事,当民企总经理反而容易了。朱荣华不必像以前那样腾出许多时间处理家务事,一心拓展“红心”品牌和市场发展。今年,“红心”小家电将推出电风扇、电吹风等20个品种,“红心”电熨斗主营业务可做到5000万元以上。


机制活了职工卖力


华裕集团曾是“红心”电熨斗的配套厂,现在反过来当起“婆婆”,老职工一开始难以接受,觉得以前自己是“主人翁”,但扪心自问,“主人翁”都献给企业一颗红心了吗?车间主任张蓉芳还记得,没改制前,有的“红心”员工上班迟到、下班早退,甚至动不动就溜到附近的证券营业部炒股;还有不少人出工不出力,难怪企业日子过得一年不如一年。3年前厂长朱荣华履新上任第一天,开电梯的对他说,这家单位的工资是“每月32日”发——工资拖欠惯了,谁都不晓得几时发。


本来,民企老总认为上海职工工资成本高、生产效率低,曾想招外来民工替代。后来在朱荣华建议下,采取计件制降低成本激发活力:每月发570元最低工资,每做一个电熨斗发1元钱。现在一个生产车间只需25个工人,比原先少了一半,却创下每天生产1200只电熨斗的“高新纪录”。为顺利完成每一笔订单,职工主动延长工作时间,并注意节约每一分钱。刚转制时,新东家华裕集团曾派12个人进驻工厂,对重要岗位全面贴身监控,如今连夸上海工人素质高。


本报记者秦武平


记者手记


当初,享誉全国的“红心”电熨斗陷入困境,其实不是因为缺少品牌、技术、设备和人才,缺的是体制和机制。如今“红心”起死回生,一不靠政策扶持二不靠运气,靠的就是机制。最近,“红心”再度夺得上海市著名商标荣衔,它的迅速复活给上海中小企业改制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范例。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