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元年”外资掌握竞争主导权

2005-12-14 15:41 来源:中国商报胡斌

并购开店、向二三线城市推进,在中国零售业全面开放的2005年,外资在中国零售市场的攻势不但犀利而且显得有条不紊;在外资的冲击下,国内零售企业似乎乱了阵脚,出现了大规模的关门、并购事件。 2004年12月11日起,我国商业领域特别是零售业基本取消了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数量、地域和股权比例限制,开始转入全面开放。正是由于这个缘故,2005年被冠以了“零售元年”的特殊称谓。 特殊的当然不止是称谓,与往年相比,我国零售业在“解禁”后的第一年中还出现了诸多特殊现象,其中包括外资零售企业的动向、内资零售企业的应对方式、本土超市大量倒闭以及中国政府的政策导向等。 外资动向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05年1至9月,商务部批准新设了554家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开设了1130个店铺,营业面积约333.8万平方米。而从1992年商业领域对外开放以来,截至2004年底,商务部累计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总共才314家,开设了3997个店铺,营业面积达920万平方米。 与这些后来者相比,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外资零售巨头已开始调整在中国的开店方式、网点布局、股权结构、业态选择等经营战略。 首先,外资零售企业开始频繁地运用并购手段开店。2005年4月,来自英国的建材连锁商百安居一口气吞下了欧倍德在中国的所有资产;9月,华润以2.8亿元收购了宁波慈溪市最大的零售企业慈客隆超市的100%股权;12月初,继表示将收购北京燕莎望京购物中心四元桥店后,家乐福又将接手民营企业家刘永好参股的大卖场——乐客多的上海七宝店和南京鼓楼店;而乐客多在上海大华店和浙江的4家店则由乐购包揽。 同时,许多外资零售企业也表达了并购开店的意愿。11月30日,来自马来西亚的百盛把在中国的百货业务拿到香港成功上市,并透露将集资所得的约4.81亿港元用于收购10至14家百货公司。 其次,在网点布局上,较多的外资零售企业把目光瞄向了中国二三线城市。今年11月,沃尔玛在福建晋江市的购物广场开业,这是沃尔玛在中国二线城市所开的第一家店,而沃尔玛在中国三线城市的首个卖场也将于12月9日在云南玉溪开业。跟沃尔玛一样,家乐福已与湖南株洲、浙江温州等三线城市的一些商业地产商合作,准备近期开出门店;麦德龙也把嘉兴、连云港、温州、扬州、泰州等二三线城市列为了开店目标。 再者,外资零售企业的独资倾向越来越明显。今年5月,在锦江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的股权变更中,麦德龙以5000万美元的代价换取了自身股份从60%到90%的增持。9月,泰国正大企业国际有限公司以近1亿港元的代价,收购北京和天津易初莲花35%的股份,正大原持有北京、天津易初莲花65%的股份,这样京津两地的易初莲花均变身为外商独资企业。根据易初莲花的发展计划,下半年易初莲花所有超市将在中国实现全面独资。10月,昆明家乐福的“独立”拉开了家乐福在中国的独资序幕。 最后,外资零售企业在业态选择上越发灵活。今年7月23日,位于北京石景山的沃尔玛山姆会员店迎来了首个非会员“欢乐开放日”,没有会员卡的消费者也可以前往体验会员式购物。随后,沃尔玛在深圳、福州的其他两个山姆店也相继举办开放日。尽管沃尔玛旗下的三种业态都出现在了中国,但在中国“零售元年”里开设的全是大卖场。同样,家乐福也只是对大卖场情有独钟,而“冷落”了旗下的冠军超市、迪亚天天折扣店。 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上述新动向还是今年初家乐福、沃尔玛更换中国高管,外资零售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快、尽多地抢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达5万亿元的中国零售市场。 内资应对方式 面对外资零售企业的咄咄逼人,在我国“零售元年”中,大型内资零售企业跨地区、跨业态、跨国别的并购枪声一直没停止过。 跨地区并购。今年2月25日,百联斥7.2亿元巨资,与大商组建了大连大商国际有限公司,成为大商的第二大股东。这一中国连锁百强榜上的“状元”并购“探花”的举动,曾在业内激起轩然大波。不过,这股并购波澜很快被接下来发生的并购大潮淹没了。 仅今年4月份,我国内资零售企业发起的跨地区并购案就包括:联华超市收购广西最大的连锁超市广西佳用,国美参股哈尔滨黑天鹅,江苏五星电器宣布收购青岛雅泰电器有限公司,王府井百货接管徐州华联商厦,永乐收购南京上元电器等;继8月宣布以1.8亿元全面收购深圳易好家后,11月份,国美电器又将湖北家电零售排名第三的中商家电的零售业务纳入囊中;不久前,大商集团25亿元的收购计划露头,东北三个省会城市和华北地区的共11家商业企业成为收购目标。 与大型企业相比,国内中小零售企业没有实力去发起并购,自愿连锁成为了它们与人抗衡的利器。 尽管我国零售业已经全面开放,可国内一级甚至二三级城市都制定了商业网点规划,外资为何如入无人之境呢? 按照商务部的要求,在商业利用外资工作中,要将跨国零售企业的发展计划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进度相结合,优先向外商推荐已经完成商业网点规划的城市,对没有完成商业网点规划的城市,审批机构不受理商业网点项目设立的申请。 但沃尔玛即将进入安徽的五个城市中,仅合肥市获批了商业网点规划。同样没有上报或批准商业网点规划的还有江苏昆山,这个60万人口的县级市将容纳法国欧尚、英国特斯科、家乐福、沃尔玛等几乎全是外资的六家大型购物广场。 实际上,外资项目能否获批,根本取决于当地最高领导人的决策,而非规划。目前,国内甚至出现了“有一个省的七个部门向同一家外商发出邀请,而且许诺给予城市最好的地块”的现象。在外资强势进驻的情况下,一些竞争力比较薄弱的本土零售企业不可避免地遭受了关店的厄运。 政府导向 为增强内资零售企业的竞争力,2005年,中国政府在培育大型零售企业以及制止外资“超国民待遇”方面都有了实际举动。 今年5月20日,商务部与国家开发银行举行签字仪式,薄熙来部长和陈元行长签署《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流通业发展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国家开发银行将安排500亿元人民币的政策性贷款,专项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建设城乡现代流通网络基础设施。 6月9日,国务院在下发的《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培育一批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 7月26日,原商务部副部长张志刚在青岛主持召开国家重点培育的大型流通企业运行分析会,听取了20家企业负责人关于2004年企业的发展情况、存在问题以及发展思路等内容的汇报。 为制止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促进流通业有序开放,早在今年4月国务院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主持召开的全国流通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就特别强调:“要求各级政府和商务部门要抓紧研究WTO后过渡期的各项应对措施,坚决制止商业利用外资中的违规行为,认真跟踪分析商业对外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影响,加强调控,趋利避害,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国务院在《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要“有序推进流通业对外开放”。 与此同时,今年商务部三令五申要求各地抓紧制定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并与财政部、建设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的通知》。另外,为提高网点规划的编制水平,增加网点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商务部今年6月份制定完成的《零售业同业损害评估方法》已经提交到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将作为行业标准发布。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零售元年”里,外资在把握竞争节奏、控制竞争格局上逐渐显露出了一定的主导权。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