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厂商涉足PC堪忧 拿什么拯救未来?

2008-02-22 16:50 来源:eNet硅谷动力平川凌

2007下半年,国内PC行业的多事之秋。11月19日,海尔笔记本部门第一批员工入驻北京中关村,拉开了海尔电脑挥师北上的帷幕;10天之后,TCL集团对外发出公告,承认将放弃旗下的PC业务,将TCL电脑82%的股份售出,至此,曾经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中排名第四的TCL电脑业务被彻底边缘化。同为家电行业转战笔记本市场的“外来户”,海尔和TCL的电脑业务却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在硅谷动力笔记本频道主办的“2008最Shine笔记本品牌”大型网友投票活动中,截止至2008年2月21日下午14时,TCL票数为2010,在七家大陆厂商中排名第四。时尚化PC是TCL一直坚持的道路,一系列的娱乐型、女性型笔记本的推出也为其塑造了不错的品牌时尚感,然而成功的个性化路线并未能拯救TCL电脑于水火之中——2007年11月30日,TCL电脑被以4000万元价格出售给一家成立刚刚9个月的香港公司,曾在TCL战略集团中举足轻重的PC业务终于易帜。

海尔大张旗鼓入驻北京中关村

面对竞争白热化的PC市场,“外行”厂商想要站稳脚跟并非易事,曾经的恒生、紫光、海信、厦华、熊猫以及今天的TCL,前车之鉴为计划进入笔记本战场的家电厂商敲响了警钟。那么家电行业涉足PC为什么会集体溃败?TCL电脑易帜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行业垄断市场门槛高

根据IDC发布的2008年第一季度全球PC报告,惠普、戴尔、联想和宏基仍然是PC市场这块蛋糕的最大食客,二线厂商只能在激烈竞争中勉强分食残羹,“强者恒强”这一规律在笔记本行业得到最彻底的体现。

随着笔记本价格的全线平民化,二线厂商几乎不可能再以低价格抢占市场,较小的生产规模不仅预示着市场占有率的不足,更标志着需要承担比大批量生产更高昂的成本,打价格战对二线厂商来说好比自杀,不仅不能扼制对手,反而容易将自身拖入资金周转困难的泥潭。由于受到欧洲彩电业务巨亏影响,TCL集团难以对PC业务进行增资,资金投入不足的TCL电脑无法扩大规模,在竞争激烈的PC市场上优势渐失,最终的败落也就不足为奇了。

代工成本大技术门槛高

虽然近年来也不乏有家电厂商涉足PC行业的例子,但目前还能守住自家江山的也只有海尔一家。这与海尔集团本身的强大实力密不可分,发展稳固的家电业务为其进军PC打下坚固基础。目前,张瑞敏已经表示会将IT业务作为未来的发展重点,为PC业务提供资金和技术、人力支持,这是海尔电脑的决胜性优势,而对于其他在本业上尚未站稳脚的小厂商,过早参与PC市场的竞争无疑雪上加霜。

笔记本电脑技术门槛要比家电,甚至于台式机都要高得多,其产品生产需要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和团队,远非散件组装那么简单。二线厂商如果选择自行生产,需要支付高昂的科研费用,而如果采用外包给OEM厂商的形式,那么厂商自己所获得的利润空间也就大大缩小了。

品牌认同度低

在品牌发挥着巨大影响力的今天,消费者几乎在购买任何一款产品时都会注意到品牌差异,而且产品价格越高、科技含量越高,品牌的影响力也就越大。作为一种定位较为高端的个人消费品,笔记本具有较明显的品牌专属特性,消费者可以接受组装的台式机,可以接受二线甚至三线品牌的MP3MP4,却很难接受非知名品牌的笔记本。

就目前情况来看,在国内消费者印象中,笔记本的首选品牌仍然集中在惠普、戴尔、联想等几个知名PC厂商,没有明显价格优势的二线厂商很难进入考虑范围,于是产品个性化似乎成了唯一生路。

营销渠道残留家电痕迹

成功的营销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短期利润,更有益于塑造成功的企业和品牌形象。在笔记本销售日益走向集中化的今天,一线品牌已经拥有覆盖全国范围渠道网络,而涉足PC行业的家电厂商却很难摆脱营销中的老模式,于是,能否构建高效的销售网络成为二线厂商的存亡分水岭。

就TCL电脑来说,公司为代理商制定了“定量”+黄牌的制度,每个月都会有规定销售额,如果达不到就会被处以黄牌警告,而每月的销售台数也要向总部汇报,就连店面的布置和格局也都有明确规定,如此“严密”的销售方式令许多大型分销商不愿为其产品代理,TCL在对消费者最具影响力的销售渠道建设中打了败仗。

家电厂商涉足PC前景不容乐观

相对于TCL电脑的无奈易帜,进驻中关村的海尔电脑似乎春风得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早在1998年,海尔以“白色家电”的模式进攻PC市场,所有产品都由海尔自己生产装配,结果是生产速度迟缓、产品更新换代慢,完全跟不上PC产品的更新速度,2003年第二次进军也由于品牌运作不佳而以失败告终。

海尔今天的成功不代表明天也依然成功,就像3年前的TCL电脑还是年利润近4000万的明星部门一样,入驻中关村只是海尔电脑向主流迈进的第一步,PC市场的风云变化容不得一丝马虎,已经越过雷池的家电厂商更是如同逆水行舟,不能提升品牌影响力便有翻船危险。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2008年1月份,对笔记本市场垂涎已久的影碟机厂商万利达再次出手,推出小尺寸个性化笔记本,试图在竞争已然十分激烈的笔记本市场掀起一番波澜……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