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收购GE家电的胜算有多大?

2008-05-30 16:16 来源:网易王冉

我说的不是为中国的四川地震灾区捐款。两周前,通用电气公司正式宣布考虑出售其家电子公司。上周,海尔公司正式承认正在积极探讨参与这场并购大战的可能性。海尔的竞争对手将包括瑞典的ElectroluxAB、德国的Bosch、意大利的Indesit、韩国的lg三星以及印度的Videocon等。几乎每一个可能的买家后面都有大PE的身影在晃动。

对海尔来说,这可能是未来三到五年里以主流玩家身份进入美国市场、并且一举在国际化程度方面赶超先前收购了IBM个人电脑业务的联想集团的最好的、可能也是唯一的一次机会。

但是,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并不是唾手可得,要想抓住它需要解决两大问题。

首先,钱从哪来?交易如何设计?

GE家电去年收入72亿美元,估计并购的价格可能会在50-80亿美元之间。这显然远远超出了海尔集团、国内上市的青岛海尔以及香港借壳上市的海尔电器其中任何一家的承受能力。考虑到香港上市的海尔电器目前市值只有23亿港币,指望靠增发新股完成收购如同指望靠印钞票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一样不切实际。因此,海尔不借助外力独立完成收购的可能性比零还低。

既然要借助外力,那么我们就看看都有哪些外力可以借助。国家开发行这样的国资外力作为中国家电旗舰的海尔不是不能获得,但问题是那样的话等于是在为《纽约时报》的右倾保守派专栏作者准备素材,最终一定会在美国引起一场公共关系方面的轩然大波,并且很有可能会重蹈中海油和华为的覆辙。因此,比较现实一些的选择就是结盟KKR、黑石、凯雷、德太、贝恩这样既有殷实家底又有美国本土政府公关能力的国际大PE。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一些不利因素。最主要的是全球债权市场动荡导致的杠杆萎缩。本来这些大PE参与类似的交易一般都会寻求银行和债券市场的债权融资支持,但是现在这个市场在次债危机后元气大伤和烂柿子一样疲软,因此他们完成交易的融资成本会大幅度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交易的股权回报空间受到很大程度的挤压,即便海尔能够获得大PE的支持,条件应该也会相当苛刻。其次,也是更为实质的一件事,如果在交易中80%的资金都是这些大PE以及大PE带来的债权投资人提供的,那么这个交易本质上更像是海尔以战略投资人的身份带着少量的资金、一定的行业资源和巨大的想象空间加入到大PE对GE家电的收购阵营中来,谁主谁次至少我们不要上来就自己骗自己。

当然,这也未必是坏事。海尔不一定非要在自己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时候急于一步到位。也许结盟一两家大PE先获得少数股权、然后再分步从这一两家大PE手中—甚至在他们直接的融资帮助下—购入更多的股权直至最终完成对GE家电的全面收购对各方都是更现实、也是更为合理的选择。(还有另外一种更为激进的可能,后面会提到。)

第二个问题,也是更实质的一个问题:海尔收购GE家电(无论是今天还是未来)到底图的是什么?将来又能得到什么?

只拿国际化说事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强大执行力和远期利润预期支撑的国际化战略甚至还不如馒头,因为它当不了饭吃。今天GE之所以想把GE家电卖掉,正如同当年IBM想把IBM个人电脑业务卖掉一样,就是因为它在美国经济大环境、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下越来越不赚钱—今年一季度包含GE家电业务在内的GE消费品和工业部门的利润同一年前相比下降了34%。那么,对于在美国市场做得并不能算成功的海尔来说,真的接下来这个大摊子后,三件事将决定成败(甚至不仅仅是“海尔GE家电”的成败,而是整个海尔的成败):第一,能不能让美国市场从不赚钱或者不怎么赚钱变得相对比较赚钱。要想做到这一点,要么通过内部调整(无论是否直接或间接利用中国的成本优势)榨出更多的利润,要么就是自己命好谷底买入正好赶上美国房地产市场复苏在即。第二,能不能利用GE家电的渠道和服务网络向美国市场销售更多的同GE家电不直接竞争的海尔中低端产品。第三,能不能利用GE的品牌优势和研发能力以及海尔的中国渠道和服务网络让GE的白电产品在中国的中高端市场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攫取能力。

说老实话,在上面三点中,除非美国市场大环境近期真的天随人愿出现实质性的改善,否则我不认为海尔有什么灵丹妙药能够立即大幅度提升GE家电的运营水平。同时,美国市场是相对成熟的市场,新品牌进入门槛很高。在美国的中低端白电市场,海尔会因此陷入两难,不用GE家电的品牌进入成本会很高,用了GE家电的品牌又会在中高端市场对品牌带来损害。这样说来上面提到的第二条也不那么容易实现。在我看来,真正短期内有潜力的是最后那条,那就是反过来用GE家电的牌子更好地占领中国的中高端市场。这个故事的核心卖点还是在中国,特别是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大背景下。

也因此,就出现了另一种更为激进的可能。那就是海尔在大PE的推动下把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拉通,通过全资收购GE家电形成拉通后的大海尔(真正的世界级公司),大PE在大海尔中再占有一定的股权比例。这样做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未来海尔内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但是由于涉及处于两个股票市场中的两家上市公司,因此构造起来会遇到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监管当局的质疑。连把海尔集团持有的A股上市公司的股权装进香港的海尔电器都迟迟实施不了,更不用说这么大的手笔。思路过于大手笔,结果往往就是每小时收费600美元的大律师成为整个过程中的唯一赢家。

和微软图谋雅虎不同(我认为微软迟早会得逞),今天的海尔以小博大,跨洋出击,这是一件具有很大挑战性和不确定性的事。无论是相对稳健的方案还是相对激进的方案,胜算都不超过50%,甚至可能不超过25%。不过,如果真的抓住了这个机会,海尔将成为一个非常不一样的海尔。我们常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让我们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张瑞敏先生。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