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危机为契机 家电召回企业需要反败为胜

2014-06-12 09:32 来源:慧聪家电网马芳芳

上月底,国家质监局发布了2014年一季度对20类1780家企业生产的1792批次产品进行抽查的结果,一共检出169批次不合格品,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9.4%。其中实施家用电器召回2次,涉及家用电器13.2万件。这不禁再次让笔者想起了国内家电召回事件风波,由此面对“召回”,家电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说起“召回”,可能对消费者来说,等同于“退货”。但是,就目前在相关“召回”事件中而言,“召回”并非只有退货一种方式,也可以免费维修。而且召回并不完全意味着企业的品牌完全失去了可信度,另一个角度而言,有实力的企业将引以为戒,建立更为完善、健全的生产体系。

日前,三洋电机召回58.3万台洗衣机,此前,也发生过类似事件。2009年三洋电机召回27万台洗衣机,据相关机构预测,检修、换机等总费用就超过100亿日元,而这相当于三洋当年总营业利润的一半。面对此,三洋依然选择召回问题产品,给消费者一个“交代”。同样,2010年松下召回中国市场29个型号总计36.56万台冰箱,在选择对自己负责的同时,也对产品使用消费者负责。当然,“召回”完全没有影响是不可能的,但是,面对“召回”的态度,只有有实力的厂家才会这么做。

所以说,“召回”对于家电企业本身而言,是一种内在实力的考验。而在国内,或者说是国内品牌产品,面对“召回”,更多的表示沉默。

其实,笔者也不是抨击国内一些品牌不好,或者说没有实力,而是面对“召回”,可能没有像国外一些品牌的“魄力”,而这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本身国内体制的缺乏导致“惯坏”了他们。相关政策规定至今都未出来,给了一些家电企业鱼目混珠的机会。另外,国内家电企业一直处在成长阶段,不希望因为产品质量原因而影响自身的品牌形象。所以,在本土实施关于家电召回的政策法规,实际上还不是非常可行。

其实,面对家电“召回”问题,一些人反而认为从未“被召回”的产品,才有可能是问题产品。所以,也就是笔者提过的一点,召回并不完全意味着企业的品牌完全失去了可信度,要是企业处理的好,也可以化危机为契机,让企业品牌从另一层面进行推广,让消费者心理更值得可信。

当然,只有少数企业才有这个实力能化危机为契机,对于国内绝大部分企业来说,严把质量关,才是企业长久发展之道。同样,我们也期待召回政策法规能尽快发布,以此来约束企业产品质量,从而维护家电企业能健康有序的发展秩序。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